众所周知,在我国历史长河中,诗词就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,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词,却大概只占我国诗词史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。至于剩下的诗词,则都消失在数千年的历史河流里了。所以我们今天读到的每一首诗词,都可以说是我们莫大的幸运。不过由于流传时间太长,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,还需要留意它有没有收录错乱或张冠李戴的现象。
其中收录错乱比较典型的案例,就是元代诗人唐温如的一首诗《题龙阳县青草湖》。在清康熙年间编撰的《全唐诗》,就将它误收录了进去。而张冠李戴最为典型的案例,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名句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,我们也都知道它的意思是用来调侃老年丈夫娶年轻妻子,但是这句诗的作者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宋诗人苏轼。
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,最早出自明代蒋一葵的《尧山堂外纪》,之后如《北华月刊》、《寄庐茶座》、《拾慧篇》等书都有收录。然而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在其中不过是一则民间故事,并且故事的主人公还都不同,更不用说没有注明作者是苏轼了。甚至它的真实作者,也不尽相同,只是说民间“某翁”、“浙江定海徐某”或者“沪上诗翁陈某”等所作。
或许是因为苏轼的确写过诗调侃好友张先纳妾,逐渐便有人张冠李戴,将它说成是苏轼写的了。但是民间故事与历史事实显然是不难混为一谈的。那么历史事实是怎么一回事呢?张先是与柳永齐名的北宋词人,亦擅长慢词,题材也多为男欢女爱、相思离别。张先一生安享富贵,诗酒风流,颇多佳话。传说年轻时,就与一小尼姑相好过。
据记载,张先在八十五岁时还纳了一位女子为妾。当张先的好友苏轼得知后,便写下了《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》:“锦里先生自笑狂,莫欺九尺鬓眉苍。诗人老去莺莺在,公子归来燕燕忙。柱下相君犹有齿,江南刺史已无肠。平生谬作安昌客,略遣彭宣到后堂”调侃他,并不是网上流传的那首:“十八新娘八十郎,苍苍白发对红妆。鸳鸯被里成双夜,一树梨花压海棠”。
那么苏轼这首《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》具体写了什么呢?首先,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“锦里先生自笑狂,莫欺九尺鬓眉苍”,即子野先生自认为很疏狂,从不担心自己九尺长的鬓发和眉毛都已经变白了。“锦里先生”,即张先,字子野。因其所在的临安(今杭州)钱王时曾赐名衣锦城,故称“锦里先生。而这两句的意思也很简单,就是说张先不服老。
紧接着的“诗人老去莺莺在,公子归来燕燕忙”,说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,张生与崔莺莺恋爱,后来将她遗弃后,身边的“燕儿”就忙了。这两句诗其实就是说张先诗酒风流,有众多的姬妾。“柱下相君犹有齿,江南刺史已无肠”,主要是引用了两个典故。其一,张苍丞相岁数大了,嘴里没有牙齿,只能靠妻妾喂食人奶,活到了一百多岁。
其二,李绅仰慕刘禹锡的名声,用美食和好酒邀请刘禹锡,并赠送歌姬给他。所以刘禹锡在席上赋诗:“高髻云鬟宫样装,春风一曲杜韦娘。司空见惯浑闲事,断尽江南刺史肠”,这首诗还诞生了一个成语“司空见惯”。但这两个典故,显然都是在调侃张先八十五岁还纳妾的行为。最后,我们来看看“平生谬作安昌客,略遣彭宣到后堂”。
这两句诗其实出自《汉书 ·张禹传》,张禹字子文,是汉成帝的老师,后封为安昌侯。他的弟子以彭宣、戴崇最有成就,但每次张禹却以不同方式他们招待二人,即戴崇前来,有妇女侍奉,优人奏乐,尽情娱乐。而彭宣来,却只是讲论经书义理,留饭也极简单、从来不请他入后堂。当彭宣、戴崇知道自己的老师如此对待他们的时候,都觉得适合自己的个性。
由此可见,苏轼调侃归调侃,他还是自认为与张禹是同一类的人,不会因为张先有如此爱好,就疏远或断交。最后,回到那句名句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,或许它比较生动形象,但苏轼本人所写的《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》却更具有意蕴,更耐人寻味。但不管怎样,别再说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是苏轼写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