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年清明雨纷纷,每至此时,朦胧烟雨都会让思念的种子生长。
我们思念先人,思念那些已远去的至亲家人。
思念之余,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珍惜,珍惜仍陪在自己身旁的至亲。
汉代《盐铁论•孝养》有一句话:“孝在于质实,不在于饰貌。”
意思是: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,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,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。
一次生前的孝敬,胜过身后百次扫墓;清明烧万堆纸钱,不如在世端一碗饭!
01
多做一点儿,是最体贴的孝
《诗经》云:“老母一百岁,常念八十儿。”
无论我们多大,都是父母的牵挂。
在外打拼的儿女偶尔回家一次,父母就像过年一样,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。
等儿女们走的时候,又恨不得把家里的东西都塞进孩子的包里,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。
我的婆家不富裕,没啥拿得出手的东西。但是,每次离开的时候,老两口都会给我们包里塞满稀罕的东西,有自己家晒的干豆角,有老家亲戚送的干蘑菇。
可怜天下父母心,年老以后,还能再为儿女做些什么,是父母感到最开心的事。
作为儿女,有时候,我们需要多吃点儿,多背点儿。
万爱千恩百苦,疼我孰知父母?
严歌苓曾说:“其实,父母要的并不多,就是要我们陪伴他们更多一点儿。只要有儿女在身边,陪他们看会儿电视剧,或者夸他们饭菜做得好吃,他们就会感到幸福得不得了。”
因为忙于写作,严歌苓把回国陪伴母亲的时间一推再推。结果,没能在母亲去世前见上最后一面。
严歌苓后悔不已地说:“我有说不出的深深的忏悔,我的承诺到最后都没有实现。”
老人终有一天会和我们分开。到那个时候,上有老的日子,便会成为最珍视的记忆和一生的怀念。
每想到这一点,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生命里上有老的日子,那是上苍赐予自己最美好的一世情缘。
同样,在父母的记忆里刻满温暖的爱,也许是最体贴的孝心。
02
简单一点儿,是最称心的孝
慈乌反哺,羊羔跪乳。
儿女报答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。
可是,我们往往会自作主张地给予父母礼物,却从未问过他们真正想要什么。
有位网友说,她曾带着父母去各大城市旅游,但是好像父母都不是很开心。
一次,她陪父母去了一个小公园,没想到老两口兴奋异常,还兴高采烈地给她讲,他们跟这个小公园的故事。
这位朋友感慨道:“原来父母这么容易满足啊。”
是的,我们以为的“好”礼物,并不一定是父母真正想要的。
比起奢华,更重要的是称心。
所以,儿女应该多跟父母交流,问问他们想要什么,有什么心愿,然后尽力帮助他们去实现。
记得,在我的姥姥去世前,儿女们问她还想要什么。
姥姥红着脸说:“想有一件黑色的料子大衣。她们(朋友们)都有。”
其实,老人们的愿望真的是很小很小,有些心愿甚至会幼稚得让儿女感到震惊。
在阿图•葛文德医生写的《最好的告别》里,有一位老先生。身为教授的他,人生最后的心愿竟然是,吃巧克力冰淇淋和看电视足球转播。
常言道:老小孩,老小孩,活得越老越像小孩。
如果不跟父母沟通,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,他们有多么可爱和可怜。
人生就是一个故事。父母的小愿望,就是一个个句号。可能他们不会说出来,但是我们知道要画上,特别是在故事的结尾。
03
少做一点儿,是最理性的孝
最近,知乎上有位朋友,因为顺从了父亲的选择,而痛苦、自责。
85岁的父亲患癌病重。他希望有尊严地离去,就嘱咐儿子:“不做大规模的治疗,不做手术,不做放化疗。”
这位孝子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,下定决心不送父亲进重症监护室,不做创伤性抢救,维护老人的尊严。他握着父亲的手,陪父亲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尊重父亲选择的临终方式,到底是对还是错?儿子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。
星云大师曾说: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,做到孝比较容易,顺的标准比较难,顺父母的心意更难。
因为,“顺”的界限很难界定。
作家琼瑶也有同样的心愿。为此,她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忠告儿子儿媳:
“你们不论多么不舍,不论面对什么压力,都不能勉强留住我的躯壳,让我变成“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”的卧床老人!那样,你们才是“大不孝”!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,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,意义重大!”
只有呼吸、没有质量和尊严可言的生命,对老人来说可能是一场苦刑。
非常具有慈悲情怀的美国医生阿图•葛文德认为,有时候,做得太多对一个生命具有同样的毁灭性。
少做一点儿,也是一种帮助。
让父母安详、体面、有尊严地离开人世,也许是最好的告别。
04
写在最后
罗曼·罗兰说:人生不售来回票,一旦动身,绝不能复返。
成为父母的孩子,是前世的修行;成为明智的孝子,是今生的修行。
《弟子规》中说:“丧尽礼,祭尽诚,事死者,如事生。”
即使父母不在人世了,做儿女的也要克尽一份孝心。
但在推崇厚养薄葬的今天,用切实的关爱,帮助父母把今天过到最好,才是儿女们回报父母的最佳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