耒的正确读音是【lěi】
详细释义:
1.古代的农具,形状像木叉。
2.古代翻土的农具耜上的曲柄。
有一个词叫做“耒耜( lěi sì)”,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,用于翻土、播种庄稼,后来,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,人们又将耒耜( lěi sì)发展成了犁,耒耜的耒是柄,耜是下端翻土的部分,耒是一根尖头的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,使用的时候把尖头插进土里,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土里,然后把土翻出来。
因为有了耒耜的发明,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种农业,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的播种稷、米(小麦)、牟(大麦)、麻、稻等作物,后人统称为“五谷”,并且留下了很多“神农创五谷”的美好传说。
耒耜的发明说明当时的祖先对农业的重视,也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水平的提高。
据说耒耜的发明还有一个小故事,非常有意思,相传,炎帝经常驾着一叶扁舟,从长江出入洞庭,然后采集五谷,教给大家怎么耕种。突然有一天,炎帝出行的时候,看见有一只凶猛的野猪在拱土,因为野猪的嘴巴非常的长,它把长长的嘴巴伸到泥土里,然后把土拱出来。凡是野猪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一片被翻动的松土,这个情形让炎帝非常的印象深刻,就想着能不能做一件这样的工具,就能够让人们更加轻松的翻动土地了。经过反复的琢磨,炎帝在山上寻找坚韧,有一点点弯的树枝倒过来,做成了三叉尖的扁头,弯曲的地方,把脚踩上去,上面留一个手柄,容易抓握,也容易翻土,像这样的形状就叫做耒。
后来又加宽了耒的下端,用石片或骨片用筋条绑在下面,形状叫做耜,合起来就叫耒耜。后人就把神农发明这最早的农具的地方称为耒山,耒山发源的河流就叫做耒水。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,实行郡县制的时候便称为耒县,汉朝的时候改为了耒阳县。也就如今的湖南耒阳,这里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故乡。
耒阳还有神农广场、神农路、神农庙,处处都有神农的印记,以及很多与农耕有关的民风民俗,比如说祭田、祭锄等,这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,不仅抒发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理想生活的追求,也是人民对先祖神农氏的纪念和尊崇,与创立的农耕文明一脉相传,使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。
耒可以组词
耒子:南朝宋时民间模仿官钱铸造的一种钱币。
耒耨(nòu):犁和锄,泛指农具。
耒疵( cī):耒的下端,与耜相连接的弯曲的部分。
耒耜之勤:指农事活动。
耒耨之利:比喻耕作所得的利益。
秉耒:拿着耒。
醳( shì)耒:放下农具。
释耒:放下农具,也指停止耕作。
负耒:指背负农具,从事农耕。
寝耒:耒耜等工具放着不用,指农事荒废。
总结:耒的正确读音是【lěi】古代的农具,形状像木叉或古代翻土的农具耜上的曲柄。
耒耜( lěi sì)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,用于翻土、播种庄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