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和景明,草长莺飞
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
不依赖风也能飞上天的风筝
你见过吗?
一起来认识
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
荆州磨鹰风筝
高挺立体的鹰头和身躯,眼睛部分镂空并配有亮彩的“活眼”,整体形状绘画似真鹰,在天空中盘旋,栩栩如生,这就是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荆州磨鹰风筝。
楚人崇尚凤鸟,相传磨鹰是神鸟凤凰的化身,楚人把磨鹰制作成风筝,放飞苍穹,以示崇敬,以求平安。
磨鹰,精髓在一个“磨”字,即使遇到没风的天气,也能如磨盘一样在空中打转,盘旋升降,随意自如,秘诀就在于它独特的肢体构造。
磨鹰风筝制作技艺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孙宏成
北方的风筝以硬翅为主,我们采用软翅风筝的结构,下面没有骨架,翅膀有翼角,像直升机的螺旋桨,风筝拉上去之后可以不停滑动旋转,产生了上升的动力,所以没有风也可以放飞。
要做成这身灵巧的骨架,制作过程也很“磨人”。骨架要用这种3到5年生的楠竹来做,竹节要长且直,挑选好后,还需经历2年的脱水等待。
“制作风筝无外乎‘扎、糊、绘、放’四个字。”孙宏成介绍,“扎”就是扎风筝的骨架,“糊”就是贴风筝的翅膀和身体,“绘”就是给风筝上色,“放”就是看做好的风筝飞得怎么样。
看似寥寥几个字,却有上百种工序,孙宏成要用一个多月甚至几个月,才能制作出一只风筝。
孙宏成做了40多年风筝,一直使用传统制作方式,他说,“这项技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不能把它丢掉。”
磨鹰风筝的售价仅数百元,再加上商品化风筝的冲击,导致从事磨鹰风筝扎制的人,越来越少。
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磨鹰风筝,2006年,孙宏成成立磨鹰风筝工作室,招收徒弟传授风筝制作技艺。
2012年,荆州磨鹰风筝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项古老的技艺,开始走进多所中小学、高校,成为孩子们的选修课。
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,孙宏成还开设了跨专业设计课,将青铜器、漆器等楚文化,与磨鹰风筝进行结合。
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非遗学院副院长 孟祥高
磨鹰风筝这个项目在我们学校已经有12年了,一共培养了362位学生,让风筝飞得更高、让文化走得更远。
文脉赓续,生生不息
趁春风和煦
一起放飞一只磨鹰风筝
留住春天的快乐